历程

戴家燧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戴家燧文集最新章节!

    学好外语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也是令人兴味盎然的历程。娓娓道来,或许对年轻人更有所稗益。

    我从小学四年级始,直到高中毕业,一直上英语课,算来一共受了九年的英语教育,虽然有点兴趣,但由于不能刻苦,成绩流于一般。加上长期不用,遇上连年不断的含排外性质的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的十年动乱,我的英语功底几乎丧失殆尽。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改革开放的形势对外语、特别是英语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职称评定也把外语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英语、日语等外文学习班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中央电视台开设了英语电大教学。于是,我从头开始,既参加电视大学的英语学习,通过了考核取得了结业证,平时也抽空参加英语学习班,对英语的兴味越来越浓,打下了初步基础。然而,要达到较高的水平,谈何容易。

    1982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与市机械科研所的两位同事刘某和翁某出差调研。白天,在从南宁去湛江的火车上,为了舒适些,我们改坐铺为卧铺。卧铺车箱空旷极了:没有人,我们可坐可躺,自由自在。一会,一对白人青年男女,高个白皙、金发碧眼,也背着行李进卧铺车箱,落座我们隔壁的床位。又过一会,穿着制服头戴大盖帽的列车员进来要我们补交卧铺与硬座的差价款。我们如数交了。

    列车员到隔壁向这对外人收费,说:“请你们补交车费。”

    这对人根本听不懂他的话,惊得急忙站起来。

    列车员又说:“请坐,请坐,我只是来收卧铺的钱。”

    这对人神情更慌张,急着要提行李回硬座车箱。

    列车员再次摆摆手说:“请坐,请坐!”

    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知道他们间无法沟通,肯定会闹出误会与笑话。我欲开口说句英语解围,但又怕说不好,反而出丑,欲言又止。

    刘某对我说:“你不是在学英语吗?大胆讲两句吧。”

    于是,我吸了口气,朝刘某、翁某笑一笑,壮下胆子,首次对老外开口说话。

    我向这对老外笑说“sit down, please!”并作了一个请坐的手势,指向他们的卧铺。

    他们高兴得要跳了起来,纷纷向我伸出手,连连说:“thank you!thank you!”

    我同他们一一握手,并说:“never mind。 it’s my duty!”

    那位老外男青年又说:“that’s very kind of you! thank you!thank you!”

    列车员和我的两位同事都露出宽慰的笑容。列车员拍拍我的肩膀,说:“谢谢你的帮助。”

    “还要向他们收费吗?”我问列车员。

    他笑笑,说:“外宾嘛,算了。反正卧铺空在这儿。”他可能因不会外语闹出笑话而尴尬,于是就作个顺水人情以示对外宾友好吧。

    我对老外说:“he doesn’t collect fees from you。”

    他们羞愧地站起来,一边拿出皮夹子掏钱,一边说:“no, no——”

    “sit down, please! he  says  that  is free here, so he doesn’t collect fees。 that’s very kind of  him。”我对老外说。

    这对老外急忙对列车员感激地说:“thank you!thank you!”

    “没关系,没关系。请坐,请坐。”列车员边说边走了。

    我又将他的话翻译给老外。他们又是一连串的“thank you!thank you!”

    我坐下来同老外聊了起来,得知他们来自法国,是对情人,刚大学毕业,想趁工作之前的空闲来中国旅游一趟。这次他们拟去海南三亚,刚好与我们同路。我们彼此客套一番,互致祝愿。

    虽然,我初次对老外开讲,还算“旗开得胜”但我功底太浅,怕说多了会“卡壳”有失体面,只能见好就收。我赶快回到自己铺上,心口还在扑通扑通地跳个不止。

    傍晚,我们到了湛江,入住一家普通的旅馆。这对老外也跟我们同宿于此。为了当好翻译,我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又说又做手势,总算勉强地搭起了他们与柜台间的沟通之桥。门外和窗口挤满了当地围观的群众与小孩。他们好奇的神色既使我如芒在背,倍感压力,又使我心中窃喜,增添了当好翻译的动力。

    尽管同事对我称赞有加,但我心知肚明:我的英语辞汇量太少,若继续一同去海南,要当好翻译确非易事。于是,在我们办好入住手续后,我立即到书店买了一小本实用英语口语手册,也顾不上吃晚饭,就在街头如饥似渴地念了起来,一直念完此小本,已是夜间十点半光景。我到一家小食店吃了碗肉丝面暂填一下辘辘饥肠。

    次日,我们坐长途客车穿行雷州半岛,直奔南端徐闻。途中,下车用了午餐。老外把我视作义务翻译,寸步不离。我也勉强应付。他们问我:“when  are  we  there?”我随口答:“at  once。”他们高兴得很。其实,我们只走了一半路程,到徐闻还要不少时间哩。后来,我一直后悔乱回答,因为自己肚里货少就随口说白话,弄了个小笑话。

    到徐闻码头后渡船到海口,入住华侨大厦。办好手续后,我又去拜访这对老外,并同他们一起到大厅同众人观看电视直播的世界杯足球赛。西班牙与比利时两队正踢得难分难解,球场的观众不断地为精彩的球艺喝彩。

    这对老外问我:“which country to another?”

    西班牙和比利时,英语怎么说,我“卡壳”了。我只能学像外国人说汉语那样,说:“西—班—牙,比—利—时。”

    他们互相对视一下,茫然不知,笑着对我摇摇头。我说:“these country are in west  europe  next  france。”

    他们“欧”一声,好像知道了,点点头又摇摇头。他们知道这两个国家的方位,但未必确知是哪两个国家。我尴尬得红了脖子。

    第二天,他们搭长途车去三亚。我们告别时,他们一再谢谢我的帮助。但我一直为最后说不出那两个国家的英语发音而愧疚不已。

    返回工作单位,我利用一切空闲抓紧学英语。

    以后,我被调任市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后又被调任市科委副主任。我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利用出差途中和其他空闲时间抓紧学英语,看了一些中英对照的小说,像简爱、高老头、黑郁金香、弗兰肯斯坦、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等等。我还参加了市卫生局办的英语学习班。该局的瞿局长(后来任省英语学会会长)鉴于我的求学热忱,就格外关顾,免收我的费用。

    1988年11月,突然喜接国家科协通知,要我带领市有关人员去国外作专家互访。这次是去匈牙利考察市政建设,包括道路、供排水、建房等等。与我同往的有城建局陶总工程师和市政开发公司邓经理。

    这次我市按不同工程的对口考察学习分成六个科技团队。我们兴致勃勃地到了北京,住进了一家普通的小旅馆。因为我们几乎都是初次出国,心中不啻何等雀跃。

    一则由于亢奋,一则由于旅馆很嘈杂,一个晚上没睡好,早上起来头发晕。吃罢早点,突然传来消息说,我们省市首批专家外出考察因语言不通闹出许多笑话以致吃不上饭、走不成路、回不了旅馆,更甭谈与外国专家沟通交流,最后只能靠大使馆来帮忙解决困难,使我国专家的形象大受贬损。因此,我省市外出专家团队必须先行考核,团队中至少需有一员能过关才予放行,否则全体打道回家或聘翻译同行。请翻译要负责他的来往机票、旅宿费和聘用工资,得花好几万元,由团队成员分摊。这对于爱面子的知识分子而言,十分难堪。一听此说,我们都愁上眉稍。

    已经有好几个团队因过不了关而垂头丧气,有的成员不吃不喝,整天蒙头大睡。有的团队无可奈何,只得咬咬牙临时聘请翻译同行。

    我这个团队轮到最后接受考核。

    邓经理操一口方言说:“我只会说家乡话,其他话一概不行。”

    陶总说:“我在大学,俄语很好,考试总得五分。”

    我说:“那就请你先上。”

    他信心十足地点点头。他进入考场。主考人问明情况后就请他听十分钟俄语磁带,要他说出其内容。他听后茫然不知所云,一句也说不出,只能败下阵来。我硬着头皮上。房内四周围满了其他未过考核关的团队人员,气氛更显紧张。

    主考人问我:“懂何外语?”

    我谦答:“略通英语。”

    他就请了一老一少两位英语老师入场。他们问我:“听磁带还是对话?”

    我想,磁带语速快,还不如对话好,就说:“对话吧。”他们点了点头。

    考核开始。我原以为他们会说些“请坐”、“用茶”等礼貌性英语,却不料那位年轻老师单刀直入,问了一句有关这次出国考察的问题。我还未从紧张与心思重重(心想“自己过不了关,只能和那些倒霉团队一样,无精打彩了”)的阴霾中走出,以致未听懂他的第一句问话。只听他用英语低声对那位年长的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出。我看算了吧。”

    我一惊赶紧用英语说:“sorry。  i’m  very  sorry。 i  have  a  bad  headache  because  the  hotel  was  very  noise  yesterday。”

    他们一听,我不但听懂了他们间的低语,而且还能用英语流利地说出未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的确切原因,既奇又乐,于是正襟危坐重新提问。由于我心态平静自然,就一一回答了九个问题。最后,也就是第十个问题,他们问我为什么出访考察。我回答了四个理由:一、履行国家在技术上的开放政策;二、加强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三、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四、最重要的是增进中外专家的了解与友谊。

    他们听后,满面笑容,连连点头说:“wonderful!  wondful!”

    这样,我们这个团队终于脱颖而出,获得了出国的许可。我的同伙高兴地与我一一拥抱。那位陶总高呼:“乌拉!乌拉!(注:俄语‘万岁’的意思)”

    国家科协的高处长特地约我谈话。我一惊,怕又有变故:是不是这位据说当过驻美使馆参赞的处长要对我进行复试。我默默地作准备,尤其对第一道题“卡壳”的原委又作了如何用英语加以解释的自我演练。

    当我翌日惴惴不安地推门而入后,高处长和颜悦色地站起来同我握手,说:“戴主任,恭喜你考核通过。你为你们的省市科技人员争了光。说实话,你们省市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比其他省市要落后一大截。科技专家出国后无法与人家交流,首先受损的是我国的形象,再说,不会外语又怎能同别人学术交流呢?这岂不浪费国家钱财!外语对我们科技专家显得格外重要。希望你回省市后向领导汇报,切实重视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

    我不安的心落地了,连连感谢他的意见,表示回去后向领导反映,尽力促进科技人员的外语学习。

    我感到压力特大,怕出国带不好队,怕自己的这点外语水平难以完成考察学习任务。我抓紧恶补这次专业考察应知的英语辞汇,同时不断地听读常用英语九百句。当我们在飞向伦敦的大型客机上,度着漫漫长夜时,很多人,包括我的同伙都已鼾声四起,进入了舒适的梦乡。可怜我,既不敢入睡,也不能欣赏弦窗外的星空。我戴上耳塞用播放机不停地反复地收听英语九百句的标准发音。飞机从北京到阿联酋沙加落地加油,又起飞直到瑞士苏黎士。我们下机,整整过了一个大约十小时左右的长夜,我没合过眼。

    我们在苏黎士办理去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转机手续。瑞士警员对我和邓经理高抬贵手,免于检查,可是对我们的陶总却大起疑窦,要他进内作全身检查。因为陶总头戴小格子鸭舌帽,身穿黑色长大衣,脚登一双蓝色胶球鞋,还打了一条暗红色的领带,加上他那黝黑的肤色和一对神秘的眼睛,警员以为他是可疑分子,用金属探测器在他全身搜索。一会儿,探测器停在他的大衣口袋外发出“呜呜”的叫声。

    警员厉声问他:“what’s this?what’s this?what’s this?”

    陶总不知他说什么,抓耳搔腮,莫名惊诧,显得很紧张。警员更大声吼叫:“what’s this?what’s this?what’s this?”陶总情急之下,从口袋内掏出一物用方言大声说:“钥匙一把!”警员“喔”了一声,接着笑了起来。

    陶总出来后,我与邓经理笑说:“老总,你真厉害,竟用方言去对付洋警察。”

    他也笑了,说:“他吼什么,我不懂。我就掏出钥匙用家乡话吼他一声,看他有何反应。”

    我们说:“中国的方言击败了洋话,佩服!”

    我们抵达布达佩斯后,由对方科技联的女士接待,住进青年旅馆。然后,我们去中国大使馆报到。为了让考察圆满,我担心自己的外语功底可能力不从心,请大使馆帮助请位中国留学生当翻译,再说在当地请不需付旅宿费,只要付点津贴即可,便宜多了。他们满口答应。经联系后得知,这位翻译要后天才能来。

    次日,我们去一家混凝土制件厂参观访问。我只能使出混身解数,既当好带队,又做好翻译。我们同工厂领导层坐谈:先礼貌寒暄,表示善意,再请教他们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经验,又问了若干技术问题,最后再到车间现场去实地参观了解。一天下来收获颇丰。

    陶总对我说:“噢钦哈拉绍(注:俄语‘很好’的意思)。”

    邓经理说:“戴主任翻译得不错,那个翻译我们就不请了吧,可省点钱。”

    我说:“既然请了,我们不要变卦。我外语水平不高,请了翻译就能更好地完成考察学习任务。”

    他们都说我“太谦虚了”

    除了考察外,我们还参观了风景点和名胜古迹,如“巴拉登湖”、“欧洲第四大教堂”、“奥匈帝国城堡”、 议会大厦和其他大小城镇等。

    那天,参观议会大厦回来,陶总对我说:“飞机上同来的韩国人中,有一位走过来同我搭腔,我回他说自己不会说英语,他就非常生气地走开了。不知为何?”

    我问他:“你是怎么说的?”他说:“我对他讲‘i do not  speak  english。’”

    我说:“你说的是‘我不说英语’,他当然生气了。你应当说,对不起,我不太会说英语,即‘sorry, i speak little english not good。’或者说‘excuse  me, i can’t  speak english。’他就不会那样生气了。”

    他说:“我动身前学了几句常用英语,却不料一用就错。”

    我们忍俊不禁,笑了起来。他一脸通红。类似这样的笑料花絮就不赘述了。

    完成考察任务回到国内。当我重返英语学习班后,得知学习考试已告结束。老师和临时到场的瞿局长要我用英语汇报出国考察情况。我斗胆地用英语作了全面而简要的报告,也描述了引人发笑的花絮。他们认为我说得“不错”就把我这次报告作为“考试成绩,ok,very good。 ”

    我在市科委分管外事活动,同外宾接触较多。我基本上能用英语同他们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外事工作大有助益。

    经瞿局长推荐,省英语学会讨论通过,将我吸收为学会常务理事。但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水平名不副实,心里难安,后来恳辞常务理事,只作普通会员,因为我在英语方面要学习提高的空间还很大,需老老实实地做个“老学生”争取做个好会员。

    这就是我学外语的心路历程。写于此以飨读者,与大家共勉。

    写于2007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