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到大上海四

大漠落雪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大漠落雪文集最新章节!

      世博园的街道大多宽阔,一段路一段路有绿绿的草坪和树木的小花园。街道边有长长的木椅。走累的游客有坐下来休息的。也有躺下了睡觉的。专门提供免费饮用水的地方也是很有趣的。女儿看见不断的去喝水,歪着脖子小嘴对着水龙头喝。她就是感兴趣,觉得好玩罢了。那里是口渴啊!

    走走停停,路过一个个场馆。我总是好奇地仔细看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建筑,我想世博园最大的亮点与好看就是这些风格奇特的建筑。走近一个场馆一面墙壁上都是色彩浓重的壁画。看着那画面上很多的小孩子,这样的图画女儿在小学的时候就画过。女儿站在一面墙的壁画前,仰着头看了又看。她的眼睛都亮起来了。

    在世博园里走来走去,有时就走岔路了,转了一圈又一圈,就和女儿打开路线图查看我们现在在那儿?再怎么走能到码头呢?我们穿过人潮涌动的广场,走上宽阔人少的高架步道,就意外地看见不远处国家馆。

    国家馆建筑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心里油然而生一种亲切的温暖和敬意。

    据电视里宣传介绍,在国家馆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100多米长的整面墙都将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覆盖。国宝清明上河图原件,也将出现在世博期间的中国馆。

    还有看似简洁的中国馆台阶蕴藏无数奥妙,其共有76级踏步,质量、工艺堪比人民大会堂的大台阶。同时重拾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上万刀,整个中国馆大台阶加起来达5400多万刀。大台阶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呈现出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而我此次却遗憾的没有机会看到。

    听说中国馆在世博会后将永久保留。幸运的事还有机会再来观赏。无论你走到哪儿,偶尔会看见用铜制的、石制的、木头制作的雕塑。我们在一个场馆的前方看到了那座黑色的铜钟。我看了钟上的文字,意思是敲这种会带来好运和福气。我和女儿手摸着钟照了几张照片。我们要把福气带回家。馆里传出激越奔放的舞蹈音乐,能清晰的听到舞步有力踢踏地板之声。偶尔会听到一声汽笛声。

    离想象中那条美丽的大江竟是如此之近。穿越人来人往的街道,在急切的心情中,直奔江边码头。赶到码头的时候,正有一趟轮船鸣着长笛要起航,急忙和女儿跑上白色的大船。气喘虚虚的还没站稳,白色的轮船将江面宽阔的宁静划破。江水烟波浩淼,在黄浦江的中央看两岸的世博园风景染上了一层恢弘壮丽的色彩。

    黄浦江从上海市穿过之后,便奔向了蓝色的大海。在那个我们不曾看到的大江的尽头,不知道那滚滚江水是怎样融入那蔚蓝色的海水中,亦不知入海口那融会的瞬间,是一个怎样宏伟壮丽的景观。柔和的浪花在阳光映照下反射着琥珀般的光辉,温暖宜人的微风徐徐拂面而来,人们都陶醉其中。轮船靠岸,人们轰轰隆隆下船,考虑时间的安排有点紧张,我和女儿下了船之后,又排起长长的队,随着人群上船。沿江两岸匆忙地走了一趟。

    在明亮的心情中,我们在江南小吃王的饭店里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说午餐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饭店里挤得满满当当,四周的桌子坐满吃午餐的游客。都是江南的那些特色好吃的食物。整个屋子热衷吃喝的人集体营造的气氛。他们一边吃一边聊天,谈论的不是政治、体育或经济,而是上海世博会。有些人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美美地沉浸在刚发现的甜香丝滑的饮食世界里。他们像童谣里的老鼠,一脚跌进了香油瓶。

    从江边码头回程走的一条小路,穿越修剪得婀娜多姿的花木园林通向下面的场馆。挺拔茂盛的浓绿的树,树下有一片片浓浓的绿茵,一大片茂密的竹林轻盈细巧地婆娑着,飘逸出如纱的薄雾。有轻柔的、滴滴答答的水声。周围宁静极了。这种景象,让你觉得更适合古代的白衣书生或读书或舞剑的地方。穿过绿草如茵的园林大道,印度馆就豁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印度馆的建筑风格看着像个古堡,给人古老而神圣之感。

    其实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印度国,那是在看过印度电影“流浪者”之后。尤其是那首拉兹之歌百听不厌。深远地影响我从此喜欢印度,一个我不曾到过的地方。更着迷于看印度电影。许多年里我看了很多印度电影电视剧。羡慕的想印度国太富裕了。青山绿水,风景如画。美丽而富饶的国家。女人美丽妩媚,风情万种的肢体语言边歌边舞。男人英俊潇洒,尤其追求女孩子的场景。抱着吉他弹拨着歌舞着。

    精美的纺织品,男人的头巾,妇女飘逸的纱巾,装饰用的刺绣,精妙的首饰,还有草棚,房屋以及王公的豪宅。美丽的女人满身戴得金光闪闪的金首饰。鼻子上还穿挂上金饰。“印度人以大为美,他们不喜欢小巧精致的首饰。他们要的是光鲜、厚重的首饰”室内外场景将富丽和奢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老与浪漫、美丽与勇敢、智慧与艺术是那么美好的融汇于印度。这个佛主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释迦牟尼一位古印度净饭国的王子,因目睹人世间的苦恼而觉悟,他舍弃唾手可得的王位,苦修行四十多年,立志解脱世人的苦难,要为世人找出一条解脱苦难的路。正因为如此,在他涅槃后,而被后人尊称为“佛”

    “印度”(旧译:“天竺”、“身毒”)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得名于印度河。印度人自称“婆罗多”

    印度馆的建筑有一个巨大的赤红色中央穹顶,造型类似著名的泰姬陵,是一个集多元宗教特色于一身的建筑。中央穹顶象征着印度“万象和谐”的主题,它的设计灵感来自桑奇佛塔,是印度教等宗教中经常出现的建筑风格。

    印度著名的泰姬陵也有着巨大的中央穹顶。绿色的草皮覆盖在中央穹顶上,浓浓的绿意中镶嵌着“生命之树”的铜制雕刻。植物与金属的融合,让这个中央穹顶显得既有造型感,又散发出勃勃生机。穹顶的中央区域采用360度全息投影视听装置,放映出印度千百年来的城市变化。设计灵感全部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气势恢宏的建筑。让参观者宛若置身于佛法圣地,找回内心的宁静。

    女儿大步流星地急赶着在印度馆广场矗立的佛像前,带着那副太阳眼睛,身上穿着黑色的牛崽裤和藕荷色的小格短衫,手里还滴溜溜地转着新买的海宝吱吱唧唧地叫声。甜美地微笑着拍了张照片。我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站着个西装革履的老男人,举着相机不断的拍照印度场馆。奇怪的是旁边还跟着保镖不断的疏散游客保持距离。我想可能是有点背景的人物吧?

    又徒步逛游了一个多小时,看遍大规模的世博园场馆是不可能的。和女儿商量着为了看到更多的风格奇特的建筑,得去坐世博园里的观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