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感天动地西部人

北漠尘清——巴图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北漠尘清——巴图文集最新章节!

    假期回到故乡,漫步在伴我成长的黄土地上,寻觅似梦非梦的昔日记忆,点点滴滴,仿佛穿行在生命的时光隧道中,若明若暗,既有甜蜜,也有苦涩,就像暴晒在骄阳下的瓜田,茎叶是苦涩的,瓜瓤却是蜜一样甜。数十年不曾改变的习惯是,我从来不吃城里的瓜贩子们出售的瓜,那是在塑料大棚里种植的,缺少日照,更多的是水分而非糖分。就像吃惯真正哈密瓜的新疆人不会吃塑料大棚里的哈密瓜一样,人一生中少年时养成的饮食习惯,到死也改变不了。

    岁月像一条流淌的河,无论多么浑浊的山洪,无论多么坎坷的经历,无论多少辛酸的泪水,经过三十年的沉淀,而今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这条河变得清澈见底,舒缓从容。人生是一种大写的记忆,因了记忆,生命充满了喜怒哀乐,也因此显得色彩斑斓。天之风霜雨雪,地之高山沟壑,草木之荣枯,人生之短长,真可谓万物一理。我对于生命真谛的理解,不敢说大彻大悟,但毕竟跨过了不惑之年,青年时怒发冲冠,意气盎然,风风火火数十载,坎坎坷坷多少回,也曾经摔打得鼻青脸肿,满身伤痕,四十年后一回头,恍若隔世,昔日的疯狂和倔犟,成了和老友们相聚时令人捧腹的笑料,每每想起,实堪自嘲。

    在老家不多的几天,充满了快乐。白天,和弟弟开着车东游西逛,晚上,三五个老友聚在一起,把酒邀月一顿神聊。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庶民百姓,天南海北无所不谈,用不着遮遮掩掩,用不着口是心非,把郁积在心里的烦恼忘在九霄云外,人是多么渴望率真、坦荡地活着啊!

    老家今年大旱,几乎是颗粒无收。据老人讲,60余年中也没有遇上这样的旱灾。但是,在我所到的村镇,人们生活得从从容容,没有恐慌,没有饥色,究其根本,西部广袤的大地上,毕竟地广人稀,有了往年的积累,即使遇到颗粒无收的年景,也不会流离失所,他们以西部人特有的坚韧和从容,守望着干涩的黄土地,他们深信,风雨会降临这片皇天厚土的,他们的信念,如同裸露的山脊一样,坚如磐石。

    故乡人们现在的生存境况,与我少年时的记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西部成了被掠夺的乐园,每年秋收后,公粮、购粮、超产粮,都要上缴,一样也不能少,我清晰记得,人民公社的粮站内,装满麻袋的粮食码得像小山一样。然而,那些含辛茹苦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早出晚归,辛劳一年的收获大部分上缴,留给自己的则是粗糠烂菜,经常是食不果腹。他们没有怨言,不是被迫的逆来顺受,他们只知道中国人口多,中国贫穷,中国要“备战、备荒”他们并不觉得苦难深重,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西部农牧民都坚信日子会越过越好!这就是他们历经苦难而坚韧不拔的信仰。至于西部更早的农耕史,我只是从书本上得来,而这些亲身的经历如同刀刻斧凿般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难以忘却!

    西部人的忠厚、善良、慈悲不是写在他们的舌头上,而是写在蓝天下的黄土地上!在那些充满饥荒和苦难的岁月里,西部人没有流离失所,他们守望着黄土地,抗争着蓝天下的天灾人祸。他们活着,步履从容,他们死了,融入黄土,因为他们承载着一个独特地域内多元、多彩的精神与文化,具有不可冒犯的神性和感天动地的韧性,千百年来,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文人墨客,那些利欲熏心的过客,谁能深入厚达千尺的黄土地,把握西部人深沉凝重的脉搏!?(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