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文学灵气的缺失

悲情小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悲情小子文集最新章节!

    前不久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呼雀跃,他给中国作家长志气了,圆了中国文人百年诺贝尔奖之梦。可我们沉下心认真思考一下,这枚大奖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中国文学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届时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部展现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之作。难道莫言与他有什么联系?当然不是,可是这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学依然不被世界广大人民认同,谁知道,或许与经济利益有关?

    不过不能凡事都以这种眼光看待,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越来越缺失一种灵气,这常常为外国友人所诟病。文学中的灵气指什么,就是人们阅读之后完全为之征服,让人“三月不知人间味”而获得世间最美好事物的一种能量。仅管二十世纪出了一个林语堂和钱钟书,却在当时被批判为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以其辛辣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一度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最伟大的作家。可是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仍旧难觅其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灵动,鲁迅的作品像一把刻刀把人刻得伤痕累累却了无踪迹,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等,无不令人心情沉重,压抑。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沉重的时代其作品也往往是沉重的。不仅仅是鲁迅,在当时大部分作家都是这样,也许因为那样,中国文学的灵气正渐渐缺失。

    其实并非那个时代如此,普遍来讲中国文学总体上莫不如是。千百年来古代出了一个苏轼,现代便只有李敖,只有他们才能嘻笑怒骂皆文章。可是屈指可数,这大抵是因为二千多年来封建思想的本本教条束缚了我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难以在文学上有大的突破。而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其高深的艺术创造和思想内涵让全世界的人为之惊叹,爱不释手。我们难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可通过文学作品的比较,按图索骥探寻,总能找到一些线索来。

    文学作品上,我们主要与欧美文学和日韩文学进行比较。二十世纪后期中国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升,但仅仅是在文字艺术的层面上,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总体框架依然虚泛。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发展环境都是举止维艰、如履薄冰。在这片千创百孔的热土之下,中国文人都无法抹去内心的阴影,致使文学作品的灵气无法在其中得到良好的展现。就莫言与大江健三郎作对比,莫言作品文笔凝重,却又笔锋尖锐。如在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中,莫言站在民间立场上写抗日战争: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爆发出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不管什么人危害了“我”的利益“我”都奋起反抗。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让人无法直视、刻骨铭心的比喻。但依然能看出其诸多纰漏,文字略显生硬,情节缺乏连贯等。同样获得诺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他用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在艺术的层面上,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比起莫言来说更加深入人心,体现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灵气之美。文学是艺术的,但我们中国的作家的文学仅仅只是文学,并没有达到艺术美的高度。

    上面提到了魔幻现实主义,毋庸置疑,莫言受到了马尔克斯的深刻影响,而另人困惑的是为何莫言的作品也如此冠冕堂皇地冠上这个无法在其作品清晰体现的东西?而莫言作品中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别人的有什么区别呢?百年孤独其影响是巨大的,马尔克斯也因此而成为最不受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旷世之作把文学中的灵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叙事角度上也比其它作品高出好几倍,让人叹为观止,耐人寻味。之所以说中国文学灵气渐渐缺失,是因为中国作家始终没有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能超越。

    说到这,我们就谈谈中国与西方文学创作手法的不同。中国文人很少注重文学的根本性问题,只是在追求内容写得好不好。同样为二十世纪,普鲁斯特以一部轰动世界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一个时代,成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自追以来,西方不断出现许多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尤利西斯、喧嚣与骚动和墙上的斑点等等。而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出了东方意识流小说,然而这种所谓的东方意识流文学并不被广泛认同,很多批评家评其为现实主义文学。我们抛开这种学术问题不说,东方意识流依然是对西方意识流的一种模仿,这样我们是很难得到实质性的突破,更不用说写出一部有灵气的作品了。

    我们回到19世纪中期,在严复和林纾时代尚未到来之前,我们基本上没有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完全是本土文学。那时候还是文言文,确实,用这种文字创作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在种种压迫和束缚下,中国文学渐已落后于西方文学。19世纪欧美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家,如雨果、斯汤达、巴尔扎克等等,他们引领文学走在世界的前沿。比起作家中国更迫切变造的是,我们需要在语言上进行革新“五四”运动后,中国改用了白话文,实现了质的突破。然而在文言文时代中国尚有诸子百家和四大名著,如今又有哪些著作让世界瞩目?问题在于,中国文学的灵气渐渐地被消磨了。文学创作需要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然而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兵荒马乱,革命如潮,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内环境才得以稍稍缓和。国民尤其是文人在一系列的重创之下,逐渐地失去了那颗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我们更多地看见沉重的文学,如抗日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等,几乎所有爱国学者都跳入了这些圈子再也无法自拔。世纪末期的作品如海子、北岛的诗歌,当时都不被人欣赏。余华和莫言的部分小说等,由于过于“真”而被列为禁书。这样的创作又如何能让文人突破自我走出国内,走出世界呢?就在作家们能真正实现自我创作的时候,又赶上了商业时代,物质充斥了整个社会,成为社会的主流。从文革中的政治到开放后的经济,精神文明一直处于被排挤而远远落后的地位。中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照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物质需要的问题基本上是解决了,而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悬而未决,国家在这方面力不从心,或者说看得不够重视,导致了文学作品趋于低俗和死板。有灵气的作品越来越可遇而不可求,这在我们央央大国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

    归根到底,这跟国家和自身不注重创造和实践有关,我们看着教科书依样画葫芦,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我们一直在学习研究西方文学,但我们在研学的同时只注重模仿而忽视研究方法。其实有很多方面是相通的,例如手机,会被我们模仿成山寨机,而不会自主创新,文学亦如此。所以我们有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有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却没有一个jk罗琳,没有一个米兰?昆德拉。文学的魅力是永远也不会褪却的,因为它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传载者,因为它有一种让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灵气。说灵气,我们比不上西方国家,这与我们追求沉稳的性格有关,喜欢在钻牛角尖中表现我们坚强不屈的精神。灵气比不上别人,那么读者就像学者一样外流,中国文学永远也难以走向世界。我们在追求和欣赏美的过程中,也因为无法跨越现实的框框条条而导致迷失自我或审美疲劳。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经历过酷刑的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我们更具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条件,因为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星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新世纪文学的呐喊,我们的文学将喷薄而出,闪耀世界,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将会是中国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