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和王小波的

丁冬清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丁冬清香文集最新章节!

    一、性不是文学禁区

    文学无禁区,这是我的观点。但这不能办到,因为你只要是一个人,你就得有国籍,你就有你的文化背景,你就被赋予了立场。如果你与主流冲突,那就只能被打压了。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政治的题材不是不可以写,但必须隶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范畴,否则就是违禁,要被竖起了“no”牌子。本来也是,什么都让你说,放在美国他也不干啊。但对于性,就没有政治那么敏感。

    性开放的尺度,从古至今,我觉得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诗经里讲到的男女爱情,多么淳朴,至于性,也没有那么多禁忌。古时候介绍房中术的书籍也不少,马王堆就出土了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书籍。到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性也不算什么禁忌。要说禁,只是男人对女人的禁,从而步入了一个男权压迫的时代。那时的一些言论,至今看来,仍让我们感到对女性的残酷压迫。诸如对女子贞洁的要求,说什么“少女失贞,不如老妓从娘”;女人死了丈夫,不论你多年轻,只要余生坚定守寡,就可得贞洁牌坊一座;要是遭到强暴,就死了算了,夫子就会在史书上封你做“烈女”至于妓院春楼,好像就没有停办过。而且,在封建社会,那也是明目张胆地合法开张。到了明代,随着评书、小说的兴起,这种当时被认为低俗的文艺形式,成为性描写的肥沃土壤。如果说金瓶梅借性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深广的社会生活的话,那么后来的肉蒲团、痴婆子更是露骨。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对性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禁忌的。甚至乱伦描写,红楼梦这样的巨著也不能避免。文学不能脱离生活,既然人类靠两性繁殖,既然为了使人类不至于绝种,造物主还在性事中添加了“销魂散”以吸引人们参与,所以表现“性”是文学不可避免的任务。

    到了社会主义时期,开创者都认为我们应该跟以往不同,既然妓院解放了,性这个问题得重新衡量。所以,一段时间,文学写性,仍然是洪水猛兽。

    二、贾平凹的性

    既然要写,那就有个尺度问题了。前人小说中大量的性描写甚至色情描写已经成为范本永久地存在了。我们再写,不外乎还是那些东西。正如千百年来,男女之间其实就那么点事。人,从解剖学的角度讲,还是当初的人,而性描写想要翻新点花样,只得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入手。倘若不是,完完全全的生理描写只能被称为色情描写,是低俗的感官的,容易激起那些意志薄弱的人的动物本能,甚至引诱犯罪。所以,我们的社会,对性描写的态度是相当的谨慎。擅长性描写的作家无一不曾受到质疑,特别是文化部门的批判以及道德家们的诟病。我读书少,我所知道的当代性描写的高手就只有两位,一位是贾平凹,一位是王小波。我也只能谈谈我对他们的看法。

    众所周知,贾平凹的小说废都对男女性事的描写很多,其中不乏与某些明凊小说暗合之处。小说中,涉及到本能行为的文字都用了方框代替,这其实更吸引了那些猎色者的目光。小说印行不到半年就遭到文化部门的查禁,该书编辑也遭到处分。那时没有网络,但盗版非常猖獗,据说该书的盗版印行累计起来大概有1200百万册。贾平凹调侃说,感谢盗版使他的这本书流传下来。但因为这本书,贾遭到的批判是空前的。去年,这本书才得以再次合法印刷,那些方框改由省略号代替。以往的批判者一致认为,这书是黄色文学,认为作品主人公庄之蝶就是作者的化身。我认为这太过了。

    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到底是啥关系?不可否认,小说人物会传达作者的思想,但是,将小说人物等同于作者无疑是不懂文艺的蠢人。所以,作品一旦成型,我们就只能评判作品本身,没有资格去和小说作者纠缠。

    这本书被称为“现代金瓶梅”它反映了90年代知识分子的迷茫、困顿和颓废,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巨变的无所适从,以庄之蝶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以沉迷性爱寻求自身的超脱。我认为这是废都这本小说的突出贡献。小说家不是道德家,没有必要在作品中作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读者的事情,读者有必要对任何作品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但这种阅读只针对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把作品等同于作者,把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等同于作家的价值观,这显然有失公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作家和其作品等同起来,只能是扼杀了作家的创造力,只能使文学陷入政治的附庸,产生“高大全”那样的应景作品,反而失了文学的真。

    所以,我对贾平凹的这本作品是支持的,赞叹它深广的社会内容,特别是对变革中的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它超强的遇见性更是得到了当下社会的印证。

    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文化的精英,但是,既然社会产生不了精英,我们应该反思的不是知识分子,而是这个社会。如何去实现社会的变革,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不应该去非难知识分子,这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是政治妄图推脱责任。

    三、王小波的爱

    喜欢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喜欢王二和陈清扬的那段情。一开始,陈清扬要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但王二不能证明。不能证明只能无奈,不陷入无奈和软弱无力状态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是破鞋,那时别人再说自己是破鞋那就坦然受之。于是,王二就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这下,那些人反而不再提破鞋的事了。陈清扬和王二为了实践他们的“伟大友谊”一次次地以性爱作为对抗“文革”那个疯狂时代的武器,一次次地被捆绑起来站在台上接受群众的批判,一次次地被关在屋子里一遍遍地写交代材料。当陈清扬写了最后一份材料交给领导后,领导就再也没有把他们的男女问题拿来批判了。多年后,王二遇到陈清扬,问她写了什么,她说,她交代了自己爱上了王二的事实。因为爱,批判的人也丧失了继续下去的乐趣了。

    同样是写性爱,比起贾平凹,我更喜欢小波。这倒不是我认为王小波要比贾平凹要高明些。我觉得他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题材决定了他们的各自不同的成就。对于颓靡的知识分子,要写他们如何超脱那只是浪漫主义,所以,假如贾平凹写的那些古城的文化界状态是真实的话,我相信他只能那样写,如果写出纯爱,反而让人觉得虚假。只是,他的角度的确特别,他试验性地突破了主流文化的禁区。王小波写性爱相对来说更直率,勃起就是勃起,没有必要遮掩,而在性爱之外,更多了友谊,最后还冒出了“革命时期的爱情”应该说更有正面引导的意味。如果非要把文学的道义强加在文学上,似乎小波的确要高明些。就是这样高明的作品,一开始也不能在大陆印刷出版,被一些人批判为格调低下。

    四、结语

    社会不断进步,思想进一步解放,现在,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得到了承认。到了最后,我还想反问自己,他们之间,真的有高下之分吗?我的回答是,作品描写的内容决定了一切。我们讨论作品,其实更应该侧重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这点上来说,他们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关键是我们如何鉴赏的问题。只要读者有自己的立场,文学是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社会的范本的。文学,不是单向的传导,而是一个对话和辩驳的双向互动,见仁见智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