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思想家

丁冬清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丁冬清香文集最新章节!

    我们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各种思想都在激烈的碰撞和交汇着。价值多元的社会,致使一些人陷入了暂时的迷茫。这时候,反而有人怀念起全国人民都朝一个方向走的时代。这值得人深思。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能够给我们指点迷津的思想家呢?我们需不需要思想家呢?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思想家呢?此文中,我不耻鄙陋,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

    五四以来,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重重阻力之下依然势如破竹,所谓“不破不立”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思想界特别是民间知识分子仍然在鼓吹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意图建立新的适合中国的现代思想体系。

    鲁迅是五四以来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大陆,似乎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有所超越。倒是台湾有个学者柏杨,站在鲁迅的肩膀上,写了本丑陋的中国人,深入地批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酱缸文化”更加清晰地剖析了国人的精神弱点,但当时,他也没有提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柏杨得出自己的解答,是在近乎二十年后,这就是他的新作我们要活得有尊严,在二三年的中国内地,这本书被称做丑陋的中国人的姊妹篇。

    我想起了在四川师范大学听一个心理学教授的讲座的事。她提到曾经有一段时间,欧美有些人对大量中国商品的输入不无担心,但很快有人站出来说,不用担心,他们输出的只是商品,不是价值观。反观我们,却接受了很多欧美的思想,欧美的价值观,一段时间甚至达到了泛滥的程度。

    对于政权,有思想的人是可怕的,特别是那些坚持自我与主流意识形态背离的思想者。1956年4月,为了繁荣文学艺术和推动学术研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明确宣布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然而“双百”方针只实行了一年便被中断,原因之一,高级干部多数不赞成“双百”方针,他们认为“百家争鸣”中,无产阶级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其他99家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这样“鸣”的结果,很可能是非马克思主义占了上风。他们还认为,多少年来一直提倡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可是“百家争鸣”一来,唯心主义也取得了“争鸣”的资格。因此“百家争鸣”将会使唯心主义呈日益泛滥之势,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也将变成一句空话。在方针提出之前的1955年,在意识形态领域,刚刚大张旗鼓地进行对胡适唯心主义的谴责,开展了对梁思成建筑设计中的“现实主义和复古主义错误”的批判,组织了大规模的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仅过了半年“双百”方针便提出来,党员干部意识转不过弯,特别是因思想改造和各种批判运动而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知识分子,更是心存疑虑,他们的担心“今天我把什么话都讲出来,过一个时期,一年或许两年,我讲过的话是不是要算账?”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匈牙利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就已经考虑借“百家争鸣”“大鸣大放”来“引蛇出洞”届时将所有“大毒草”聚而歼之。因此“百花齐放”变成了“一枝独秀”“百家争鸣”变成了一家争鸣。(同舟共进2009年第12期,1957“双百”方针为何中断,罗平汉文。)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更是对异己思想的一次彻底清算。这种局面,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改变。汉朝的思想家司马迁,他的思想不被统治者包容,但他可以把自己的著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但文革时期的知识分子,连这点自由也被剥夺了。那时的人性已经发展到了癫狂的程度,为了自保,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相互揭发、批斗。自保尚不能,谁还能够保持思想的独立呢?当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的交流,再一次深入,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学潮事件又一次给党中央敲响了警钟。

    所以,在思想领域,我们一贯的方针是要牢牢抓住红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毕竟,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这是前所未有的进步。虽然,发展的进程中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问题正在一步步解决,诸如就业、医疗、社保,我们政府的步伐正在一步步加快。当然,一些新问题也正在发生,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说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比如说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虽然,这种变化的产生,往往少不了流血和斗争,但这是改革的必然历程。就说某些人向往的美国民主吧,不是也经历了南北战争、黑人的人权斗争等等一系列的挣扎才实现的吗?现在,我们的思想言论的自由也是相对宽松了,特别是网络言论。当然,我们的主流媒体的论调还是比较单一,这是情有可原的。任何事情,过犹不及,过于激进,往往适得其反,需要一种相反的力量来制衡,这样,辩驳之后,真理才能够得到显现。

    在当今世界,有没有全世界都通用的思想?没有。在人类还没有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幻想全人类都通用的思想家的出现是不现实的。所以,思想家必然是地域的,民族的。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民获得幸福的生活。即使是打着为国的旗号,但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全体人民,不是某个组织集团,不是某个阶级或者阶层。从盲目爱国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只是,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为全体人民谋福利,如何控制贫富的过度分化,这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迫切的任务。我们应当看到,党在这方面正做着不懈的努力,虽然反映可能迟钝了一点,步伐可能缓慢了一点,毕竟,我们正一步步坚实地往前走。

    网络时代,各种思想更加激烈地进行着碰撞,这是好事。但是,各种敌对的思想也必将混入其中,所以,网络思想者站好立足点很重要。这个立足点,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那就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审视人类的发展历程,本着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利益的出发点,改造我们思想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批评谁都会,说风凉话更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但,关键是破旧必须立新。如果你对某事对某种思想有看法,那么,你就得担起提出建议的责任。只破坏,不树立新的东西,那对谁都没有好处。在网络上,我看很多人都说着需要自由的话,我只想说,思想自由在当下是逐步开放的,因为,过度的自由有时只能导致偏激。一种思想偏激了,必然会带来另一种对立思想的偏激。所以,近代中国,左左右右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一个有思想的人,想站在中间立场是不能的,只会被批判为“骑墙派”但我们也不能对左右两派都一概否定,特别是对“右”施以镇压,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我认为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所谓的“左”、“右”参与辩驳,让真理得以呈现,由此选择一条更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目的仍然只是一个,那就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不是为了个别人,不是为了个别的利益集团。

    现在,鉴于网络思想者的激进的苗头,政府加强了管理,我觉得,应该掌握好度,只要立足点正确,我们都应该容许,并且,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执政党应该拿出辩驳的勇气。我们国家花了那么多经费培养专家学者,难道就没有人敢与异己言论辩驳吗?最终,在全体中国人民素质提高的前提下,让全国人民自己选择好自己的前进的道路。

    在网络上,我看到了一些人对制度的质疑,论点不免偏激。我想,任何制度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在一个制度还没有发展健全的时候来谈什么制度的优劣,是不是痴人说梦?况且,我们的制度尽管有些问题,但正在逐步的变革当中,总的趋势是向好的。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思想家,但不需要空想家,任何有思想的人,都应该站好自己的位置,把握好立论的基点,为了祖国的现代化,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个体的思想,为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思想体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