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议认亲

初心非心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应春浅的一亩三分地最新章节!

    春绣把前厅点亮了油灯,应传明先进来,后面跟着应文氏和大儿子永胜、三儿子永远,再后面进来的是应沐瑞,永胜想说什么,应传明道:“先回家睡吧,有话明天再说。”

    “我刚听永远说,明天开祠堂的事——”

    “你问问你娘,你们这一房的事,就自己做主吧,不用再来告诉我。”

    文氏看了永胜一眼,永胜跟着她进了后堂,顺便带上前厅的门。

    应传明吩咐春绣,“房间收拾好了吗,带大公子去休息。”

    应沐瑞道:“二爷爷叫我沐瑞就行了。”

    应传明吸了口烟袋,没说什么,先行进后屋了。

    应永远看了一眼应沐瑞,“今天很晚了,早点休息,明天的事不用担心。”

    春绣带着应沐瑞去房间,一路端详他的脸色,木然一张脸,实在看不出端倪。沐瑞问她:“你是三叔家的大妹妹吧?”

    春绣吓了一跳,“你、你跟我说话吗?”

    沐瑞扯扯嘴角,“你兄妹几个?”

    他似乎是笑了?春绣眨巴眼睛,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虽严肃,但似乎并不可怕,春绣怯声回答:“我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妹妹你都见过,就是春浅和春深,小弟春裁,应该睡了。”

    赵元启听着外面说话声,打算出去,被云谙音拉住,“沐瑞今天够累了,明天再问不迟。”

    “唉,你怎么这么冷情呢,难道就不想知道议了这么一晚上,到底结果如何了?”

    “没有结果就是好结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云谙音一头倒到床上,“你有闲心就去问吧,我可睡了。”

    赵元启想了想,也一头倒下,“算了,出来十几天,也不差这一天。”他躺了一会儿,忍不住用脚踢云谙音,“我说,沐瑞是急巴巴去认亲了,你到底搞什么鬼?不是你家奶奶天天拿着拐杖揍你们这些子孙来认亲的吗,倒是木头家老爷子一直不肯松口,如今来了,倒反过来了。”

    “我是外姓子,我奶奶的身份在应家湾尴尬,木头这不一样,认祖归宗才是大戏,等木头的事完了,热闹也过了,我们家这边也就不算什么事了。”

    “我就知道你就会捡漏,木头也真是,尽听你摆布。”

    云谙音笑了声,翻了个身,“睡吧,再不睡主人又来催了。”

    “你说应家这几个丫头还都挺水灵的啊,特别是那个小的,那眉眼,那眼眸一转,小嘴一噘的模样可挺有京中贵女们的风范啊,啧啧,那软绵绵娇滴滴的娇俏模样儿,长大了可不得了。”

    “太傅怎么教你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背后道人是非,特别是有关闺阁,小王爷,还请留点口德。”

    “行行,这会儿跟我装君子,京中贵女哪个不是被你批得体无完肤倒好意思说我!还有,刚才揍我的时候怎么就不君子了,怎么不记得我是王爷了?我不说了,怎么说那些也都是你表姐表妹的,你护着也有道理,表哥表妹嘛!”

    云谙音踢了他一脚,踢到小腿骨,疼的赵元启欲扑过来跟他厮打,墙壁传来几声响,应沐瑞冷淡的声音响起,“别闹了,早点睡。”

    赵元启按着云谙音的胸口的手松开,对他比划了下拳头,云谙音剑眉斜挑,一副你奈我何的模样。

    是夜,月凉如水,应沐瑞站在院中的枣树边,望月抒怀。

    这天的事发生的太多,他就算是心智坚定,少年老成,也有点惆怅。

    今天进了应家湾,他们随着应永远回到他家,见到应传明第一面,应沐瑞就知道他找对了人,应传明与爷爷长相相似,不过一个修习武道多年,加上养尊处优,看上去更年轻、更有威势,一位常年务农,看上去老了二十岁。

    应传明见到应沐瑞便站了起来,常年放在手中的老烟袋差点抖落,那清秀的五官,黑亮乌沉的眼,活脱脱一个少年应传亮站在眼前,不过这位少年比传亮更为英俊,更加健壮,气质也是迥异。

    一老一小四目相对,应沐瑞掀开长袍,双膝跪地,给应传明郑重磕头,“孙儿沐瑞见过二爷爷。”

    那一刻,应家的堂屋光影昏暗,夕阳的余晖从窗棱中散落几点银灰,斑驳的光影映照在长身跪伏的少年身上,腰间玉色长穗流光溢彩,竟有种晕眩的夺目,应传明眼前光影闪烁,他扶住桌角勉强站立,声音都在发抖,“你是、是亮子的后人?”

    “是。”少年不卑不亢,脊背挺直,目沉如水,“孙儿是应家湾老七房老三家长孙,名沐瑞。奉爷爷之命,认祖归宗。”

    认祖归宗!应传明在硬木椅子上坐下,颤抖着手点燃了烟袋,文氏和应永远站立一旁,都在消化这个震撼的消息。

    死去数十年的老七房老三突然活了,还有这么大个孙子出现在应家湾,这个事对于老七房是件大事,对于应家湾也不是一件小事。

    当年为了应付匪患,应家湾送了十余名年少或体弱的少年给匪军,以求保村之安,正因为所为之事有愧于祖,有愧于那十几位被当作弃子的少年,应家湾之人闭口不提此事。偶有提及,都说是应家湾为顺应大势,送子弟追随太、祖平定天下,忠君之事。后来风云变化,天下大乱,那些少年早生死不知了,应家湾也经历了改朝换代,匪患、内战各种战乱,人员流离失所,土地权属变化,到如今,恢复生产,安居乐业,对于几十年前那段过去,早没人再提及了,除了几位年长者,甚至都没人知道当年的真相。就连应永远也一直认为他的三叔是年少早夭而去,每年元宵节清明节,他还去给三叔的坟茔灯、填土上坟,不曾想,有一日,有位少年来到家里,说他是三叔的后人,这个消息未免太过匪夷所思。

    沉闷压抑的氛围中,堂屋死寂一片,应永远问文氏:“娘,这怎么回事?”

    文氏将应沐瑞拉了起来,对于这件往事,她是亲历过过的,当年她刚嫁入应家湾,对那十几位从各家挑出来的少年子弟她都是见过的,那几位不是家中兄弟多,便是体弱多病之人,送到匪窝,名义是委曲求全不堪受匪患之压,实际上都知道那是有去无回,送走便没想过能回来。后来马脑山被飞流将军一把火烧掉,大火烧了半个月,马脑山寸草不留,山上连白骨都烧成了灰,据传所有土匪都烧了个干净,没有一个逃下山。这应家少年们更成为村里禁忌,没人敢提及。

    当年她还在老二房当长媳,与老七房的小三传亮有过几面之缘,她记得那是一位腼腆少年,自幼多病,不大出门,但他在两个哥哥的护佑下,性格很好,活泼好动,终日笑意盈盈。

    应传明吸烟磕烟袋,“这件事说来话长,你叫沐瑞?既然找到这里,那你先说说情况吧!”

    应沐瑞低头思索。应传亮是周朝的传奇人物,其被家人送到匪窝,没过几个月十几个兄弟死的死病的病,他却硬撑着一口气活了下来,甚至在匪首王胡子与飞流将军对峙中,下死手杀了王胡子,助飞流将军一举平定马脑山匪祸,此时正值西北白大虫起义,南方楚王作乱,殷朝大乱之际,应传亮改名应道泽,随了飞流将军入伍。这一征战便是二十年,飞流将军成为周朝太、祖皇帝,平定天下,应道泽也是入了凌云阁二十四功臣的大人物,封为应国公,其带领的应家军至今仍声名显赫,在安南其名字能令小儿止哭。

    但是应沐瑞只简略说了应传亮侥幸未死,入军征战多年活了下来,如今全家定居京都,对于应传亮目前的身份只字未提,模糊只说是寻常人家。

    应传明猛吸烟袋,“你是说你们已经另立门户?”

    应沐瑞回答,“是。”

    “既然已经另立门户,那又何必回来呢!”

    应沐瑞沉声回答:“祖父年岁愈大,身体旧伤时而复发,自知年寿难永,常感慨世事无常,多梦回故里,顾念长兄恩情,亲慈旧恩,长夜辗转难眠,病体愈重,故遣孙儿回乡认亲。”

    “原来是自己良心难安,寻个安慰罢了。”

    “二爷爷。”应沐瑞目中寒光一闪而逝,他迅速低头,恢复清冷模样,声音暗哑低沉,带了委屈和落寞,“祖父年幼离家,颠沛流离,戎马一生,就算如今家泰君安,福寿绵长,又怎比得骨肉亲情团聚?二爷爷,您是我祖父的亲兄长,我想您更应该理解他那种思乡情怯的矛盾心情。当年,他不过是一位跟我一般大的少年,少不更事,背井离乡,经历过匪盗,闯过战乱,出生入死数十年,别人只看着他如今风光,但心中煎熬谁能知道?”

    应传明眼圈红了,他止住应沐瑞的话,“你说的都是,当年是我们对不起你爷爷,他今日能回乡认祖,还当我们应家湾是故土,按理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这件事不是我一家一姓的事,说大了是应家湾的家事,说大了是整个马脑镇的事。”

    当年向马脑山土匪送人东西的,可不止应家湾一村,这附近村子谁没委曲求全过?只不过这一切随着马脑山土匪被焚烧殆尽,都被埋进历史,埋在每个年长者的心尖罢了。应传亮归乡认祖,那便是提醒那一代人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

    再者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传承与执着,所有分支宗族事务,都受族长管辖,若是族长与族中德高望重者不同意,老七房的下老三房认祖这事,那是谁都无法勉强,就连官府都管不到这种宗族之事的。应氏在临阳府算不上旺族,但也是传承数百年的大族,应家湾是一族分支,也已经传承数百年,村子人口上千,在附近也是大族之家了。这等大事,自然是要提交族长与族老决断的。

    应传明犹豫不决。应沐瑞性子沉稳,到底是少年心性,从进村的夕阳漫天到现在的星光璀璨,他滴水未沾,不仅不被重视,还话里话外有不被人认可的意思,他心中愤怒,提议应传明如果决定不了,那就去族长家里。应传明思量片刻,答应下来。

    这一去,代理族长的应永成听明事情经过,立马陷入困局,他拉着应传明把所有事情问个清楚,又去问了自己老娘,叫了几位族里年长的人,所有说辞都对了出来,永成听了一头的汗。几位老人一起商议,各有各的主意,应永成也是一筹莫展。

    而同去的应沐瑞,此时坐在餐厅用了简单的晚饭,便闭目养神,由着那边争来吵去,完全置身事外,仿佛这件事跟他没有关系。

    如今理事的族长是永字辈老大,叫应永成,上一代老族长得了中风,不能理事,便由其长子永成代为理事。永成老成持重,面子温和,但内里有乾坤,代理族长几年,处理了不少棘手之事,渐渐有了自己的权威。

    几位年高位重的族老意见不一,有认为应传亮能在京里居住定然能量不小想攀附权贵的自然是主张认亲,有认死理的坚持不能认,有左右摇摆的,永成问应传明的意思,“二叔,你的意思呢?”

    “这事不是我一个人的家事,涉及到宗族颜面,我还是看族里的意思。”

    应传明一直在抽烟袋,他虽然这样说,但应永成还是留了心思,应传明这人年轻时可是勇猛智慧并存的人物,如今年纪大了,加上常年生活压力过大,以至于越发沉默寡言,往往让人忘记了他当年那些英勇事迹。这个认亲的事,到底是个烫手山芋,应传亮如今住在京里,虽说只是一名退休落魄参军,那对于他们这种乡野小民来说,依然是闻所未闻的大人物,这种大人物平常听听名号都难,如今有机会结识,求之不得。如今人家弯腰求和,他们还装清高,拒之门外?但是这个亲又没这么好认的,该这么认?就这样开了祠堂敬了乡算是归宗,还是把前事交代清楚再归宗?这其中厉害关系多了。

    应传明肯定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他把这事挑到族里明面上,不过是讨个明白话,当年那事是永成的父亲应传宗定的章程,那些子弟也是族里长老决议选出来的,应传光兄弟当年根本不答应把弟弟送出去,是族里给了压力他们不得不送出的弟弟。为了这件事,应传光兄弟与族里几乎闹翻,这才有了老七房被各种打压,穷得几乎活不下去的事。这番恩怨,都埋在老一辈人的心里,应传明对应传宗的怨恨并没有因为他的沉默而消失,起码应永成不这样认为。

    如今人家的弟弟完整无缺地衣锦还乡,这其中的讽刺意义何其大?应传明这是等着族里给个说法啊!

    认亲,那便要承认当年的错,得向当年的弃子如今的官老爷认错,那便要推翻上一辈族长的功德;不认,或许或有一场灾难。

    应永成一身冷汗。

    应传明磕着烟袋,一双老眼浑浊不清,耷拉着眼睑,慢悠悠道,“永成,我知道这件事太大,你做不了主,如今你父亲又病着,不能理事。但我是这个意思,趁着老一辈的还活着有几个,不如大伙聚一起把话说清楚,道理摆明白。既然是涉及到全村的事,也不能你我两家、我们几个老家伙便决定了,那不如开了祠堂,向全村人说明此事,由所有家庭投票表决。”

    这是把皮球踢给全村人了,众人你望我我看你,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永成擦着额头的汗,也只能答应。众人这才从族长家告辞回家。

    这一夜,应家湾的人几乎都没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