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化现象评判

北漠尘清——巴图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北漠尘清——巴图文集最新章节!

      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积累了令世界垂涎不已的巨额国家财富。“中国威胁论”在成为西方政客们喋喋不休树立攻防对象,坚持冷战思维的同时,也成为国人找回心理自信和重温大国复兴文化图腾意识的支柱。

    仅有经济的繁荣和巨额财富的聚敛,能否成为中国实现复兴的完全支柱?这是需要国人深刻反思的根源性问题。判断一个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视野的命题。经济的繁荣或萧条,财富的聚敛与消耗,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流通聚散,其终极性目的在于满足人类无限膨胀的本能需求,是以丰富此一时的生命存在境况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人类生存史的演进,确实离不开对物质需求的依赖,物质创造的富足或贫瘠,仅仅是人类现世现在存在境遇和生存状况的判断标志。出于生命意义上的对物质财富的贪欲,羁绊了人类迈向精神彼岸的脚步,乐不思蜀的堕落,会迷离一个族群乃至一个民族前进的脚步,这是遍布在人类历史征途上的陷阱,欲望是沦丧的深渊。

    此岸的人欲滚滚淹不住彼岸的梦想与希望,这就是人类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纯洁而高贵的精神追求,书写人类文明史,这才是区别和判断人之所以为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理性标准。

    一个背负着辉煌的文明史与贫弱耻辱史结构在同一幅图景上的民族,必须找回她的自信,因此,崛起的经济和财富的创造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以富于勤劳、智慧与创造而书写并改写过人类历史,这种生存的聪慧依托博大精深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为今天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究其源在性归属,唯一的答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以贯之。

    对未来的迷惘——中国经济的崛起在令世界瞩目的同时,更令世人惊讶的是中国文化思想与文明精神的几近缺失,在与西方文明、文化的对峙、对比与交锋中,中国人几乎是两手空空,囊中羞涩,这种文化意义上的落差,虽未引起更多国人的关注,但已经引起了世界的震惊和恐慌,这是“中国威胁论”得以弥漫西方世界的根源所在。

    中国文化在缪塞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思想体系中扮演者经天纬地,界定乾坤的重要脚色,这就是被他所崇尚但又难以解构的“儒家文化”或曰“中国文化”以亨廷顿等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学者、政客,他们终究难以解构和参悟中华文明之核心蕴涵。我们从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上朔到二十世纪初叶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一大批西方考古学者对中国西部历史文献遗存的发掘、盗窃以及后来的研究,从中不难归结出源于牧猎文化的西方世界对以农耕定居文明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惊叹与崇尚、执著与贪婪。他们虽然以其强盗式的方式触摸到了丰富而厚重的东方文化脉络,但理性地来看,他们是近代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使者。例如,敦煌学的兴起与斯坦因盗取敦煌经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对被盗敦煌文献的研究,才成就了具有世界文化意义上的敦煌学乃至东方学研究高潮。假如没有斯坦因的慧眼识真金,承载了数千年东方文明史的敦煌卷佚,极有可能在王道士引火燃炊的守望中化为灰烬,飘散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戈壁大漠上空。

    在中国经济繁荣和财富聚敛引起世界震撼和惊叹的同时,有令人惊异和失望的现象却是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其本质内涵的缺失。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办了100多所“孔子学院”其宗旨是通过传播汉语进而传播中国文化,以赢得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喜爱和理解,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交流和熏陶方式,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战略远见的文化策略,也是将封闭在农耕大地上的中国文化种子撒播到人类文化沃野中的举措。但在加拿大文化机构的调查结论则是:“关于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除了语言传播的成效之外,在涉及“文化”方面,孔子学院至今提供的课程只有书法、篆刻和水墨画入门等内容”在一所所由政府资助,华人捐助的孔子学院里,与花样繁多的形式相对应的则是极端贫瘠的教学内容,孔子学院以东方古国“五千年文明”的虚无标签构筑了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传统文化散失殆尽的尴尬与窘迫,五千年的文化只剩下书法、篆刻、绘画艺术了,这种对文化传统的迷惘是自20世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渗透侵入过程中,中国文化人丧失历史使命,断裂中华文化的直接后果。

    篆刻成了“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试问,面对那些迈入孔子学院的西方学生,我们只有向他们传授书法、篆刻、水墨画这些技艺而再无所有了?篆刻是什么?是“仕途迷惘中的不知所措和幻想功利却拘谨封闭心态的混合体”这就是遍及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所承载的“中国符号”这些被蔑视、被厌倦的形式主义的污秽,在西部文化与西部精神中是不存在的,西部的大漠、戈壁、荒原、黄土地以其历史的纯洁性,排斥和净化这些人为的污秽,西部文化精神的核心趋向就是追求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将纯粹的心灵梦幻与纯净的自然融会贯通,这是西部历史在其独绝苍茫的创化孕育中,历经刀兵水火历练而成的金玉品格。

    出路何在——以中国文化浑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重构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中经世致用、关爱苍生的思想精华,弘扬和丰富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智慧,将二者和谐统一在中国文化的思想架构中,充实和汇聚传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鸟瞰八荒的人文智思,才能无愧于中华文化之盛誉,才能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发挥中国文化开阖创化,启悟人性的积极作用。

    中国现代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之兴起,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前夜,中国传统文化在积贫积弱的满清王朝专制下,似乎走投无路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国文化向何处去,成了一个时代的叩问,也是一个民族于迷惘与苦痛中寻觅、求索的“不死情结”欧洲文艺复兴自有其身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处于迷惘与苦痛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似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大有趋之若鹜的趋向。但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未必都是积极的,拿来主义,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但拿来了,消化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反省的问题,一个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民族,失去了什么?拿来了什么?中国文化需要输入西洋血液才能生发出精气神来,这是新文化运动中被公认的法则。中国文化人的功利性趋向由来已经,但文化人的使命意识、社会意识、时代意识、民族意识并不强烈,缘于中国文化人是传统专制文化的俯庸,不像欧洲文化人,他们崇尚独立、自由、自觉。这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所在,而这些核心的东西在我们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了“异类”觉醒什么?唤醒什么?这是需要中国文化人思考1000年的问题。中国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是不是被异化,是不是丧失了中国文化赖以存在和标识自己的核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