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戛然而止

北漠尘清——巴图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北漠尘清——巴图文集最新章节!

    一位十多年的往年交,突发脑溢血,倒在电脑桌前。

    三天后,一个鲜活的生命,一颗聪慧的头颅,一张刚毅的脸庞,一个悠然自信的身影,化作了一缕轻烟,飘向了天国。

    那些素不相识的网友仍然不断地给他留言,在虚拟的世界里追寻着他!来不及告别,来不及解释,他走了!

    我久久不能走出阴影,深深地陷入失去老友的痛楚中。

    留在论坛上的数十篇文字,成了他生命戛然而止的惊叹号,定格在“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这句没有写完的语句上,死神不允许他破解这个万古不破的谜底。

    一个月来,我不敢打开他的文字,是梦?非梦!

    他离开了我,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朋友们。我不断地回忆着我们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点点滴滴。

    很想为他的匆匆而去写点什么,但每每动笔,却无从着手。人的生命尽然如此的虚幻,虚幻得令我措手不及,想起这些,唯有泪千行。

    也许,身边的人们,已经将他遗忘,也许,缥缈的天国中,他自有归宿,生命可以戛然而止,但他执著勤奋的学者品格,坦荡敞亮的生活态度,永远留在朋友们心中。

    他是这样认识和看待作为虚拟网络中人的精神需要和愿望的:“在一片沙漠中,人们就渴望绿洲。学术网页,就是it上的绿洲。学术本为阳春白雪,不是好学者不愿追求,也不可能追求。知识有五个层次:生活层次的知识、科学层次的知识、哲学层次的知识、艺术层次的知识、宗教层次的知识。客观地说,我的网页不过还停留在科学层次而已,能再往更高层次上攀登,是我日夜的盼望。凡光临我网页的同胞,都是我的知音。在此,向朋友们道一声:“珍视你的追求”!”这是凝固在他博客上的词语,是他的心灵世界的注释。

    谨将他的网络写作学术化浪潮兴起的主要社会心理原因一文,从他的博客转载于此,以表达我对他的哀思。——北漠尘清。巴图

    网络写作学术化浪潮兴起的主要社会心理原因

    作者:sunlanquan

    在互联网已成为部分知识分子的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的今天,网络写作已呈现出“多主流”的样式。在网络时评、网络新闻,网络文学创作等写作样式已大行其道的今天,波涛汹涌的网络学术写作也应运而生。主要的原因有:

    1.互联网的产生使真正的学术人争得了学术话语权。在传统的学术界,随着学术权威的日益巩固,已形成了一个个“圈子”这个圈子是学术研究世俗利益化的象征。学术界的大多数的话语权已被权威们所垄断,所谓的“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一个无法兑现的原则而已。真正有才的人,有突破这种垄断的强烈愿望,这就象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有了经济地位后,还要要求政治地位一样。他们强烈地要求作为国家培养的知识分子“应该与生俱有学术话语权”因为他们是真正不受权威、不受行政约束的学问家。他们的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应该是中国学术大有希望的前景所在。

    2.互联网的利用打破了以行政和利益为特征的“学术考核”真正的学术成果,是不需要权力和金钱的考核评级的——试问,谁考核过孔子、孟子、老子,谁考核过唐宋八大家,谁考核过龚自珍、严复、章太炎、鲁迅、陈寅恪?谁给他们规定过他们的论著是“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历史事实是,在以上大师们生存的社会,如果要对他们进行“学术评估”的话,他们中的有些人,不但不可能成为“学术带头人”有的甚至连学术津贴也没有。在国外,也有这种现象,如梵高一生连一幅画也没卖出,萨特终生都在拒绝“来自官方的一切荣誉”一些不以考核为意而真正有志于人民学术事业的学问家,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他们真正的天地。

    3.许多学者已对“进入”期刊展示成果失去了耐心。其中一部分已进入主流学术圈子的学人已看到了互联网在学术传播、快速使自己的学术成果与世人见面方面,具有传统学术成果传播系统远远达不到的地步。在一篇文章要等一年、两年、甚至更多的漫长等待时间后,才能登上传统的“期刊”这令人多么的焦急!“期刊”在我国已经成了知识分子“利益分配平台”的代名词。在这个平台上,对大多数学者而言,学术作品的问世成了一种奢侈品。笔者有一位同事,是位博导,他的学术成就令我钦佩。但当我告诉他,他发在某一期刊上的文章已被我拜读了,向他祝贺时,他迫不及待地告诉我,那是一个国家级的cssci来源的中文核心期刊,却绝口不提我所关心的他的文章的学术观点。而互联网却毫无顾忌地向这种“只看级别、不管内容”的学术评价体制发起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