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部——金碧辉煌西藏的历史

北漠尘清——巴图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北漠尘清——巴图文集最新章节!

    大召寺——大召寺坐落在拉萨市中心,原名老木郎,始建于唐代,坐东向西,楼高四层,上有金殿五座,栏杆殿宇,都以黄铜浇筑表面镏金,气势恢宏,金光四溢,融会了汉唐宫殿建筑风格和藏传佛教特点。珍宝奇玩云集于宫殿内,价值连城。中殿供奉释伽摩尼大佛,殿内香烟袅袅,酥油灯终年不灭。相传:释迦摩尼是在唐代时从中原侍随文成公主进藏,时年一十二岁,成圣西藏。或有传说,释迦牟尼佛像是在大唐国都长安铸造后迎请入藏的。中殿左廊有唐公主塑像,大典内神佛塑像数以万计,用大铜缸贮酥油点灯供奉,只有侧廊唐公主塑像前不点酥油灯。楼顶东南隅金殿内有百喇末殿,神名“百喇末”相传因唐公主进藏后教化万民,传播大唐文明于西藏,神灵显赫,人民感服于她的盛德伟行,深得藏民僧俗敬畏,汉人尊称其为“累子天王”殿内藏有尚古兵器,剑长五六尺,鸟枪有八九尺一长长者,形状与后世的五子炮相同,盛装弓箭的鞘袋也是极为巨大,箭簇有四五尺长,实为古今奇观。大殿内有明代万历年太监杨英所立石碑一座,殿门外前廊壁上绘有唐三藏师徒四众塑像。相传唐代文成公主晚年信奉佛法,皈依释教,所以大殿坐东向西建筑,门外矗立唐蕃和亲盟誓碑,两侧有唐代时种植的古柳两棵,老杆盘曲,若龙蚪然。碑高一丈五尺,宽四尺,厚二尺,石碑两旁刊刻有大臣太宰尚书并牛僧濡等姓名,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已经无法详细辨识。

    小召寺——小召寺在大召寺北边,距离大召寺一里左右,寺名“喇木契”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小召寺也是唐代文成公主所建,坐西向东,因为唐公主进藏和亲,远离古国,思念帝乡,所以坐西向东建筑大殿,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小召寺殿内的佛像,称为珠多吉,相传系释迦牟尼的弟弟,八岁成佛,塑像内安置着唐公主的肉身,佛像上面匾额上书写着“默志能仁”四个汉字,苍劲古朴,记述着藏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沧桑。

    垂仲殿——垂仲殿在大召寺东面一里左右,寺名“噶吗霞”大殿内所塑神像,狰狞恶煞,内居护法喇嘛,可以娶妻生子。相传这些护法喇嘛的法术就是中华古代之巫术,每月初二、十六下神头,戴金盔,上插羽毛一束,高二三尺,穿甲背,插小旗五面,周身以白哈达裹束,足登牛皮靴子,手执刀弓,登坐法台之上,凡僧俗民众问询人间吉凶,依托人言判断祸福。这种仪式与至今流行在西部汉族地区“请神轿”的仪式近似,只不过汉族地区和藏族地区所崇奉的神有所区别而已。在西藏,大凡规模较大的佛寺都有自己的“垂仲”汉族民众则称为“巫师”或“马脚”

    木鹿寺——在大召寺北边,小召寺东边,楼高四层,同样颇为壮观宏阔,这里是西藏僧人研习经文的地方,寺的西边辟有经园一座,刊刻各种经文在四周的墙壁上,以供僧人们研习诵读和辩论。在经园外侧建有“菊岗寺”连接经园,菊岗寺是蒙古僧人研习经文的处所,楼高三层。在拉萨西面一里左右,有一座桥,称为“玉夺三巴桥”用绿色琉璃瓦覆盖桥廊,相传是唐代建筑,汉人称之为“琉璃桥”过此桥向西一里路到达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建造在平地崛起的一座石山上,山高一千多米,宫殿依山势而建,叠砖城楼,高达十三层,上有金殿三座。布达拉宫依山起势,宏伟壮观,金碧辉煌,雄踞高岗形成鸟瞰八方之气魄,据文献记载,此宫殿也是唐代文成公主所建。金殿之下有金塔五座,西殿一块巨大的酥油台上,保存着黄教喇嘛之祖师宗喀巴的手足印,无论天气冷热,日久不化,堪称佛教圣地之奇观。布达拉宫各殿内珍藏陈设着历代的宝物器皿无数,充盈汇集,其价值无可估量。出自僧侣之妙手的世间最大的唐卡长500多米,宽400多米,瑰丽无比。

    招拉笔洞山寺——位于巴达拉宫西南山脚,也是平地突兀崛起的石山,山顶建寺,形状如磨盘,汉人称为“磨盘山”登临山顶的道路崎岖险峻,笔洞山的南面山崖下就是川流不息、涛声依旧的臧江。招拉笔洞山寺内的喇嘛主要研习藏传医术,行医道,救治僧俗民众。禄康插木亭位于布达拉宫后面,有一形状方正的池塘,塘中筑石为基建有一座八角琉璃亭,高四层,又名“水阁凉亭”皮船可以通渡到达亭楼,这里曾经是五世达赖喇嘛坐静的地方。